高原江南之城巴塘,历来就拥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美誉。这里不仅有流传千年的弦子史诗,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热情洋溢的民俗风情,更有独特意蕴的八景文化等您去探秘。
著名的巴塘八景即巴山积雪、古桑抱石、桃园赏花、温泉沐浴、鹦哥嘴石刻、柳林较射、康宁寺古柏、震后重建家园纪念碑。每一处景点都彰显着这座小城深厚的文化魅力,其价值,其意义无法用言语去诠释。只有当其亲自去感受,才能沉醉其中,享受它独有的魅力。今天小编就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巴塘八景文化。
巴山积雪
巴山,藏名叫喇嘛多吉,即金刚神山之意,位于巴塘县城东南郊的日车山和东隆山之间,其横亘逶迤的山峰高耸峻峭,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最高峰的海拔达4648米。峰巅终年积雪,常有云雾缭绕,显得晶莹剔透,好象一个满头银丝的寿星目不转睛地俯瞰着美丽的巴塘城廓,因此,长期以来,生活在这里的藏族人民都把巴山视为神山,并在山腰的虎头峰上设有祭坛,每年农历和藏历的正月初三,信奉藏传佛教的群众都要带上香火到虎头峰祭祀山神,祈求驱灾逐魔,保佑吉祥平安,赐福巴塘众生。
巴山多险峰胜景,沟壑嶙峋,尤以最高峰四季如玉、冰天共色、金光闪烁的奇景闻名遐迩。早在清代,人们就把它命名为“巴山积雪”,并列为巴塘的八大景色之一。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月,到巴塘任川边学务局总办的吴嘉谟环城游览,看到“巴山积雪”赞叹不已,并即兴赋诗曰:“群山为座地为盘,天外飞来白玉鸾。久被太阳熏不化,时时当作水晶看”。民国2年(1913年),刘赞廷来巴塘接任代理县知事时,也面对“巴山积雪”赞美不绝,并当即赋诗一首:“玉柱银桥镇发寒,烟霞倚岫在峰峦,冰天一色乾坤带,留作人们当画看。”
现在的“巴山积雪”为巴塘城郊一景点。每到冬春季节,雪景更加壮观,特别是春暖花开之时,白雪皑皑的巴山与河谷、平坝的桃花、李花、杏花、梨花、苹果花、格桑花以及青翠欲滴的麦苗、草、树互相辉映,形成一种瑰丽的奇观,常常吸引着国内外游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古桑抱石
古桑抱石又名蟾影,位于巴塘县城北郊甲日龙的东面,那里有一块两米多高的巨石,上面长着一株高达10余米的桑树,树冠象一把大伞遮掩着200多平方米的地面,其根盘石入地,树干粗壮,枝繁叶茂,苍劲挺拔。随着斗转星移,这棵桑树不知经历了多少个寒暑,更无法考证它形成的年月,所以当地人们称之为“古桑抱石”,敬之为神树。
据传说,这棵树原是月宫里的桂花树,这块巨石原是桂花树下的一只蟾蜍。“古桑抱石”就是月宫中桂花树和蟾蜍投下来的影象。因此,清代嘉庆丁已年(1797年)朝廷派驻巴塘的粮务委员辛文彬在这块巨石上镌刻了“蟾影”二字,时过200多年的今天,其字迹仍清晰可辨。光绪末年,川边学务局总办吴嘉谟观赏古桑抱石后题诗赞曰:“半壁东南一大观,芭桑盘石奠巴安(当时巴塘称巴安),物犹如此人堪羡,怎不屡经贼胆寒”。民国2年,巴安县代理知事刘赞廷见此名胜后亦作诗赞美:“悬根盘石奠巴安,半壁西南化紫坛,一瓣馨香凭父老,行人莫作画图看”。
古桑抱石为巴塘八大景色之一,现在仍风姿飒爽,枝叶婆娑,亭亭玉立,它不仅是巴塘城郊的风景名胜,而且已成为巴塘县的重点文物保护对象。
桃园赏花
桃园,即桃园村,位于巴塘县城南面四里许川藏公路旁,那里地势低洼,紧靠巴曲,花草荣荣,桃李扶疏,尤以桃树遍布山坡、路旁、地边、庭院,故名“桃园”。
桃园的美景秀色不逊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园”,当你走进桃园,不禁油然而生“忽逢桃花村,夹岸数百步,中不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真切感受。每值春日,一棵棵桃树猝然染上了满枝盈嫩的粉红,妩媚诱人,旖旎温馨;一块块碧野平畴上绣满了簇簇群芳,红的象火,白的象雪,粉的象霞,争艳怒放,溢彩流光。春风拂过,阵阵花香沁人肺腑,使人心旷神怡,如痴如醉。如果你步入桃园花海倘佯,定会钻一头花粉,惹一身芳菲,令你爽心惬意而归。
清代,桃园被列为巴塘八景之一,名为“桃园赏花”。此后,巴塘人每年都有踏着春风去桃园赏花的习惯,特别是土司头人、领主权贵,每值桃花烂漫时,都要邀朋携眷到桃园张幄置酒,宴赏经月,直至花谢才作罢。据民国《巴安县志资料》记载:“城南四里许,有桃李数千株,每逢春季,携酒观赏士女如云”。文人懒兵游览桃园后题诗赞道:“南山柳绿几番新,惹得芳菲无限颦。桃李千株齐待舞,散香不让武陵春”。
如今,桃园作为巴塘城郊的一景点,显得更加美丽。每当阳春三月,一抹锦绣的艳红桃花云掩隐着古朴端庄的橙黄色藏房,一沟潺潺的溪水面上漂浮着柔嫩的花瓣,赏花的人们一捧溪水,一捧芬芳,一捧幸福,一捧童话,不知勾起了多少缕缕情丝。
温泉沐浴
温泉沐浴位于巴塘县城东面五里许的巴久曲北岸,又名温泉浴室、健康温塘。那里山明水秀,花卉果木繁多,有温泉涌出,积而成塘,水温37℃左右,无论男女都爱在春夏时节邀约亲朋好友,携带食物,前去沐浴后野餐游玩。清末,这里以“温泉沐浴”之名列为巴塘八景之一,并修建了公共浴室一所,人称“温泉浴室”。当时的川边学务局总办吴嘉谟曾到此沐浴游览,并题诗一首:“巴山直下涌帘泉,荡秽涤瑕经万年,热不择人人尽热,向谁投去半文钱。”民国初年,巴塘代理县知事刘赞廷观赏此景,下塘沐浴后,欣然赋诗云:“绿水浮萍艳滢光,洁身人去话芬芳,东风不限瑶池浴,软玉温香共一塘”。民国29年(1940年),24军驻巴塘816团团长傅德铨,见浴室年久失修,几乎坍塌,便捐资将其重新修建,取名“健康温塘”。重建的温塘房舍,外形酷似碉堡,屋内明亮,陈设简洁;楼下温塘用木板装修,可容4~6人沐浴,塘内设有活塞,用以引注泉水,泉水温度适宜,清洁透明,浴后使人心情舒畅,轻松愉快。楼上设有三间客房,专供沐浴的人们聚餐谈心之用。
健康温塘落成后,奉命前往康区巴塘视察的官员张雨湘为之作了序,任汉光为之题了词,赞赏傅德铨“有造于边荒”,称赞健康温塘“舍宇玲珑泉水皎洁”,“景幽而清物秀而别”,“环康区之中无有也”。
解放后,温泉沐浴为巴塘城郊一景点,健康温塘由县商业局经营,后交县自来水厂管理。其浴室已多次维修,前去游览、沐浴者络绎不绝。
现今措普沟的热坑温泉深受众人的喜爱,不仅可以沐浴温泉,而且可以享吃温泉煮蛋。
鹦哥嘴石刻
鹦哥嘴石刻位于巴塘县城东面五里许的巴久曲北岸的石壁上。此处地势险峻,一面为悬岸峭壁,怪石嶙峋;一面临巴久曲的河谷,急流深壑,是古代出入于巴塘的必经驿道隘口。自清代至民国,巴塘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以及墨客骚人对巴塘的感慨等,都题词镌刻在鹦哥嘴石壁上。其中有道光六年(1826年)六月所刻“竺国通衢”四个大字,为何人所题已无稽可考;有清同治十年(1871年)巴塘正土司罗宗旺登、副土司郭宗札保为恩宪施所立的“德政碑”、“去思碑”,将同治九年(1870年)三年巴塘遭到7.25级大地震的灾害及朝廷军粮府到巴塘堪灾赈济的情况刻于石碑之上。清光绪三十一年二月二十八日(1905年4月5日),朝廷驻藏帮办大臣凤全由于在巴塘开办恳务、削减寺庙喇嘛、鄙视藏民族、加重差役和给养,引起土司、寺庙和各界群众愤慨,被驱赶出境,戕于鹦哥嘴,所带随员兵丁50人一并殒命。此事发生后,震惊朝野,朝廷即派四川提督马维骐、建昌道尹赵尔丰率兵进剿巴塘,并实行改土归流。巴塘平定后,赵尔丰、马维骐在鹦哥嘴石壁上题刻了“凤都获殉节处”六个大字,马维骐还写了“凤都获殉难士兵碑记”刻于壁上。另外,还有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和三十四年(1908年)关外学务局总办吴嘉谟所题“孔道大通”和所书的“巴塘修路记”石刻,清宣统元年(1909年)四川边军五营统领罗长琦所题“易简师超”石刻;民国3年(1914年)1月1日巴塘藏汉民众及僧侣为四川边军统领顾品章(即顾占文)所立“遗爱在民”石刻;民国8年(1919年)四川边军代理分统高德翼所题“揽辔澄清”石刻等。
鹦哥嘴石刻笔力雄浑遒劲,刻工精细,虽经百年风吹雨打,至今仍然清晰可辨。解放后,鹦哥嘴石刻被列为巴塘县重点文物保护对象。
柳林较射
柳林较射又名柳林子,位于巴塘县城西南二三里的巴曲河岸,因其南端有一股龙眼泉清澈甘冽,且在历史上又修建过一座龙王庙,所以当地群众习惯将这里称之为“龙王塘”。
龙王塘依山傍水,平坦,开阔,有一80亩的平坝,坝内绿草如茵,花团锦簇,树木茂盛,特别是沿巴曲河畔的柳树、核桃树连片成荫,秀丽万端,恰似一幅野草闲花、清泉林木杂凑成趣的天然图画。自清代以来,每年的端午节、中秋节,寺庙喇嘛都要汇聚于此诵经,演藏戏,群众把这叫做“雅勒羌”(“雅勒”,藏语,意即“藏戏”;“羌”,藏语,意即“跳”或“表演”),届时不请而至,尽情观看;每年的春季,土司头人在这里搭上帐篷操练藏兵,演习骑马射箭,并请朝廷粮台的文武官员校阅;每逢夏季,人们都携食来这里避暑,名曰:“逛柳林子”,酒醉歌舞,尽情欢乐。久而久之,龙王塘便成了巴塘人民的娱乐场所,并以“柳林较射”之美名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列为巴塘的八景之一。为此,民国初年巴塘县的代理知事刘赞廷还赋诗一首:“讲武当年事已迁,空留迹扯忆前贤,一湾绿水千株树,避暑人为九夏天”。
解放后,龙王塘为巴塘城郊一景点,人们在此种植了不少花草树木,还修建有巴塘藏戏团的排练房和观戏台,人民政府将昔日的“雅勒羌”改为了“雅勒节”(意即送夏迎秋,庆祝丰收)。从此,龙王塘便成了巴塘人民欢度民族传统节日——“央勒节”的固定地方。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前后,各族群众都要身着华丽的盛装,带着帐篷和丰富的生活用品到龙王塘安营扎寨,度过七至十天的“雅勒节”。节日期间民族歌舞、巴塘弦子、巴塘藏戏等都要在这里演出,城乡的物资交流也在这里举行,此时的龙王塘,帐篷如云,店摊如林,彩旗如画,歌舞如潮,仿佛是沸腾的海洋。
康宁寺古柏
康宁寺古柏位于巴塘县城西端的康宁寺、县中学、康南民族高级中学、县医院、县中藏医院周围。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受朝廷册封的西藏五世达赖派员到巴塘在原云南丽江土知府木氏土司官寨内(即喇嘛城内)仿照拉萨哲蚌寺洛色林规模扩建寺庙,命名为“呷登彭德林”(即丁宁寺,现为康宁寺)。竣工后,在其周围种植柏树57株,并以此划分寺庙的地界范围。数年后,所种翠柏环绕康宁寺傲然屹立,成为巴塘的一大景观。
康宁寺周围的古柏高达20余米,树干直径约在1.5米左右。虽然迄今400多年,但却依然枝繁叶茂干壮根粗,而且四季常青。远观古柏,葱葱郁郁,好似一条青龙盘绕在城西大门;近看古柏,高耸挺拔,就象一队卫士守护着城西要冲,当你倘佯在古柏小径上,你会感到漫步在诗情画意之中,一切疲劳将会顿然消逝,无穷的游兴将会油然而生。解放后,康宁寺古柏为巴塘县重点文物保护对象。
小编有撰写过康宁寺古柏的文章,可翻阅往期文章了解详细内容。
巴塘地震重建家园纪念碑
巴塘地震重建家园纪念碑位于巴塘县城幸福街南段农行巴塘县支行对面的广场上。该纪念碑建于1992年9月,占地面积576平方米,以巴塘1989年大地震后的新生为主题,由呈向上升腾身势的三组变形大鹏构成。主体雕塑大鹏取材于《巴塘县志》中的地名传说;1.5米高的碑体上有三组浮雕,东南面的一组为《天崩地裂》,西面的一组为《八方支援》,东北面的一组为《重建家园》,概括了地震灾害后巴塘人民在党中央的关怀和全国各地的支援下奋起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精神风貌。西面浮雕下的右边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四川省委书记杨汝岱所题《巴塘地震重建家园纪念碑》的汉文碑名;左边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所题《巴塘地震重建家园纪念碑》的藏文碑名。东北面浮雕下的右边是巴塘县人民政府所刻的《巴塘地震重建家园纪念碑》碑文,东北面浮雕下的左边为碑文的藏文。东南面浮雕下的左边为《巴塘地震重建家园纪念碑简介》,右边为设计制作和承建施工单位的名称。纪念碑群体四周还有四组装饰雕塑,东北面的一组为《新生》,东南面的一组为《青春》,西北面的一组为《牧羊》,西南面的一组为《牧歌》。碑座地面为龟裂形镶嵌地面,进入碑体的通道两侧呈锯齿状,表示在地震后的土地上,巴塘得到了新生。
时至今日,当初的巴塘八景部分已不复存在,但近年来巴塘政府在县城风貌改造中,将八景以壁画、浮雕墙等方式呈现在街道和建筑上,当您行走在刻满八景壁画的鹏城街道,不妨驻足寻迹,您一定会被那一幅幅暖灯映射下的场景所打动。
旅游小贴士
交通:
路线一自驾:成都——康定——新都桥——雅江——理塘——巴塘。
路线二飞机加公路交通:成都——乘飞机到康定——再转汽车——新都桥——雅江——理塘——巴塘。
路线三飞机加公路交通:成都——坐飞机到亚丁——再转汽车——理塘——巴塘。
住宿及美食:
如果您想亲自体验采摘的乐趣,想和朋友们在漫天星辰下敞吃露天烧烤,想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小编建议去这家(点击图片,识别二维码即可预定房间)
(文章部分图片文字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小编:深游.小卓玛仁真巴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