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0月25日讯 荔波县,地处贵州深度贫困地区“三山”中的月亮山和瑶山,素有“地球绿宝石”“全球最美喀斯特”之称。但它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少数民族人口占92.7%,耕地稀少、产业落后,面临着脱贫攻坚的巨大压力。
近年来,荔波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压紧压实县乡主体责任、驻村帮扶责任、联结帮带责任和全民共享责任,带动一批群众脱贫、一村民生改善、一方经济发展,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2014年至2018年,全县脱贫12421户49899人,贫困发生率从37.65%降至6.03%。
把“最硬”干部放在“最硬”地方
“经过扶贫干部的帮助,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找到了增加收入的来源途径……因此,我特向党委政府申请退出建档贫困户!”朝阳镇朝阳村村民覃泽海在镇脱贫攻坚指挥部门口来回转悠、反复纠结了8天,最终鼓起勇气递上被手心汗水浸透的“退出贫困户申请书”。
在荔波县,这几年不断涌现出沉得下、蹲得住、干得好的好干部和开动脑筋、自力更生、辛勤付出、脱贫致富的贫困户。
荔波县坚持把“最硬”的干部放在“最硬”的地方,从县直部门选派精兵强将全脱产下沉到村开展扶贫工作,并挑选责任心强、领导经验丰富的科级干部任各村攻坚队长,从政策、思想、资金、物资、技术、信息、项目、人才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加快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从2018年3月至今,全县先后3次集中选派精锐力量下沉脱贫攻坚一线,扶贫脱贫干部达2600余人。
为了从根本上帮助贫困群众拔出“穷根”,荔波县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着力破除贫困村精神风貌不佳、风俗习惯落后和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等问题,教育引导群众从“冷眼看”到“热心干”。
“在蒙书记的带领之下,这两年我们生活改变很多,忙完种桑养蚕,再忙道路硬化,我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2016年,蒙建骨到益觉村任第一书记后,把培育致富带头人和发展产业脱贫作为头等大事,先后扶持了覃建雄、莫亮与等一批党员发展淡水养鱼、种桑养蚕、青梅种植等特色种养产业,并以成功的典型事例和显著的经济效益,吸引和带动当地群众主动发展、自力更生脱贫。
推行“党支部+X+贫困户”机制
“扶贫工作推进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荔波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松说。
荔波县在脱贫攻坚战区设置临时党委,充分发挥“用旗帜聚人心、用组织管队伍”的作用。在省州驻村工作队和县下派脱贫攻坚队设置临时党支部,认真履行“一宣六帮”职责。积极推广“党支部+合作社”的“村社合一”发展模式,在各村成立以村级名义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建立功能型党支部,由乡(镇、街道)党(工)委管理,在村党支部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带领群众发展产业,诚信守法经营。
为帮助群众发展产业增加收入,荔波县坚定不移实施以桑蚕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精品水果、青梅、中药材、特色养殖、蔬菜5大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茶叶、辣椒、马铃薯、葡萄、小花生、冷水鱼、白芨等辅助产业,形成“1+5+N”产业扶贫发展体系。同时,以党组织为核心、合作社为载体、产业基地为依托、农户为基础、其他要素为补充,建立党支部、合作社、产业基地、农户等联合体,推行“党支部+X+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促成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发展共同体。目前,荔波县90余家企业、合作社与5600余农户签订利益联结。
“每年有土地流转费收入,还有在桑园内打工挣钱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孩子的读书问题和家庭的基本费用。我虽然是贫困户,但我要用勤劳的双手争取给这个家一个美好的未来。”小七孔镇中心村贫困户莫炳杰坚定地说。
如今,荔波县上下在“1+5+N”产业发展的驱动下,辐射带动了1.58万户4.91万群众实现增收,全县农业增加值增长5.6%,为脱贫攻坚夯实了基础。
从“黑色经济”到绿色家园
在20世纪90年代,煤炭产业曾一度占荔波财政收入75%以上,短暂的“黑色经济”,造成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县委、县政府痛定思痛,严格推行“一保护、两禁止、三关闭、严治理”政策,将环境影响大的煤炭行业逐步淘汰,大力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工程。经过不断努力,2007年成为中国第六个、贵州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从2015年起,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推动文旅、农旅、工旅、商旅、城旅等产业融合,带动一产、二产、三产全面发展。
在小七孔镇绿林村,有220户980人直接从事旅游相关产业,间接受益群众350户1098人,带动154户541名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现在生活好啦,店面开在集镇大街上,到了旅游旺季,游客多得很,生意也不错!”该村党员经营户向朝源乐呵呵说道。
为增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及广大群众建设“红色荔波、绿色家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县委推行“组织联建、管服联动、创先联评,创价格零欺诈、游客零投诉、运营零事故景区”的“三联三创”模式,带领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绿色”“红利”。景区的保洁、安全等岗位招聘,优先考虑建档立卡贫困户,努力提升贫困群众收入。县涉旅单位和各景区利用引流能力和资源优势,深入实施“景区带村”工程,为景区周边群众直接提供就业岗位700余个,实现人均年收入2.5万元。
“高桥村紧邻小七孔景区东大门,背靠主干公路,依靠旅游发展红利,群众吃上了旅游饭,住上了小洋楼。”瑶山瑶族乡高桥村第一书记杨延立说。2016年,村支书朱明怀带头搬迁,带领村“两委”和党员群众打造梦柳布依风情小镇,通过“支部统筹+路长负责+党员示范+村民协同”自治模式,带动全村人均收入从10年前的2000元增长到如今的1万元,2018年全村实现旅游接待总收入5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