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正式开始前,先来一个看图猜蔬菜:
是不是感觉这就是个萝卜,如果真的这么简单那小编就真的是多此一举了
其实这是一种藏区古老的植物:
芫根,在藏语中称其为“妞妈”。长期以来由于它味甘清爽又富有一定营养成分,向来深受藏区百姓的喜爱。炎炎夏日,人们居家外出总忘不了会备上一些“妞妈”用来解渴,甚至把它视为一种水果类东西,居住在郊区的村民也会把“妞妈”(芫根)拿到街市上去卖。
雪域先民早就注意到“妞妈”的药用价值。藏医学名著《四部医典》中记载,芫根具有味甘性温、清热解毒、滋补增氧的功效。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芫根富含蛋白质、钙、磷、铁等营养成分,经常食用对人体非常有益。
芫根可以直接生吃,新鲜芫根做成的芫根汤,是有些高海拔地区招待贵宾的一道特色地方美食。
做成芫根干:将新鲜的芫根切成小块,煮熟晒干,等到白色的芫根变成黑色,即可食用,据当地藏民们说还能改善高原反映,小编亲测有效(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不过真的身体舒服很多)。
都说了芫根全身都是宝,叶子当然不能放过啦,就在德格民间流传着一项关于芫根干酸菜制作的非遗技艺。
该技艺产于四川省德格县上麦宿普马乡绒达村一带,位于县境东南麦曲上游两岸,距离德格县城117公里,幅员面积为294平方公里,是半农半牧区。
该技艺原材料是取自一种叫元根的高原农作物的茎叶,将其放在阳光下使其脱水晒干(可贮存)。使用时取出适量的干元根叶,放入烧沸的开水中用微火煮至一天呈胶带状,用钳子(无油)将其夹出放入洗净的容器中,去除多余的水分加入相应比例藏族特有的藏酒或酸奶将其搅拌均匀,将容器密封放置在温度较高的地方24小时使之发酵,成为酸菜,在将它捏成团放置在通风处等完全风干后即可收藏食用。
酸菜是一种以湿态发酵方式加工制成的浸制品,为泡酸菜的一种。酸菜制作容易,成本低廉,营养卫生,风味可口,利于贮存。其味酸,香味扑鼻,开胃提神,醒酒去腻,有利于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参考自德格县文旅局
如果一直提吃的,大家肯定以为小编只是个没有脑子的吃货了,虽然这是事实,但是为了显得自己有些许文化,小编还知道芫根还能做灯。每年藏历十月二十五,为了纪念佛教改革家,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逝世而举行的活动。这天凡属该教派的各大小寺庙、各村寨牧民,都要在寺院内外的神坛上,家中的经堂里,点酥油灯,昼夜不灭。
科普小插曲:
小编有幸遇到过康定的“燃灯节”。
在康定,人们将"燃灯节"称之为"元根灯会"。相传,坐落在城内的由后藏罗桑格勒等五僧所建的安觉寺竣工后,选择燃灯节这天举行开光典礼。当时所需千供(花、香、灯、水,食物等各满千数的供品)的铜、银质灯盏不够,于是便将本地盛产的元根(芜菁)中心剜空,插灯蕊,倒融酥,制成元根灯供佛,解了燃眉之急。
当晚,佛殿内外的供桌上、门廊、墙角等皆布满了元根灯。信徒们扶老携幼,手提元根灯、供灯前来参加灯会。寺庙里外人山人海,观灯、拜佛,热闹非凡。从此,康定"燃灯节"就被称为"元根灯会",成为沿袭至今的独具康定特色的藏族传统节日。
本期旅游小贴士:
宗萨寺,属于萨迦派,宗萨寺在文革时期严重受损,依据菩马彭措1846年编纂的《宗萨寺历史》记载:“宗萨寺有超过一千一百年的历史,最初是由苯波教持明者于公元746年所建。”基于当时的主殿只有一根柱子和一尊佛像,故取名“一佛一柱殿”。该苯波教佛像于1958年以前一直存放于本寺中,但在文革期间与寺院一同被毁。后来寺院改为宁玛派,而后又改为噶当派,直至1275年,八思巴来到此地后,本寺成为萨迦派寺院至今。
在德格的麦宿片区有着许多的传统手工艺技人和培训班,本期我们推荐的就是一家既有工艺制作又有特色的民宿。扫码即可预订入住
交通方式:
交通一:乘坐汽车
成都至德格全程811.6公里,自驾经过:雅安、泸定、康定、道孚、炉霍、甘孜;
乘坐客车需要两天,在成都新南门汽车站先乘车抵达康定,次日一早乘客车从康定抵达德格县城。可在县城停留一天,参观著名的德格印经院,次日再乘班车到达麦宿。
交通二:乘坐飞机
订购成都至甘孜格萨尔机场的航班,一周四个往返航班,分别是每周二、周四、周五、周六,然后直接乘坐机场大巴直达德格县城。再乘坐班车到达麦宿。
(文中部分图片文字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小编:深游甘孜小卓玛.高媛)